找到相关内容717篇,用时3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尊者阿迦曼的修习模式

    摩地之心,直到 他们空无三摩地与毘婆舍那(的智慧)。他们已经经历过这些,所以他们迅速地警告佛门同修和信众,当他们初步开始对佛教的教导和修习感兴趣,而且正追寻着戒律、法义和三摩地禅思时,要特别注意...火葬场的炉灶,那已不可能再开始去做功德、布施、持戒并修习禅思了 。留下的除了燃烧的焰火之外就没有什么了,身体已经变成灰烬和碳渣了,所有曾经看过这类事情发生的人,一定会让我们感到悲哀,也一定会让我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34453372.html
  • 韩国知讷及其“心性论”研究

    同社。   承安二年(1197)春,知讷又与禅侣们一起入智异山,隐居于上无住庵,于是屏黜外缘,专精,时有得法之瑞相:   师尝言:予自普门已来,十余年矣,虽得意勤修,无虚废时,情见未忘,...一元的路线。佛教史上,人们一般把“教”看作是“佛语”,而将“禅”视为“祖心”,于是便出现了所谓的“佛语、祖心”二元,并进而形成“教”、“教外”的对立。为了解决二者之间的对立和矛盾,“大定乙巳,余(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5553435.html
  • 上座部佛教止观禅法

    禅修者把心念指向特定的对象,如:呼吸时腹部的起伏、走路时脚部的起落、身体某部位的感受、心念的生灭等。这些方法有时也被称为“”。然而,根据传统的上座部佛教,毗婆舍那(vipassana^)的所缘(...部佛教也传播到欧美等地,并有持续发展之势。   流传于上座部佛教的禅法目前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系统,第一为正念系统,第二为止系统。   (一)正念系统   正念系统重视对“四念处”的修习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95454242.html
  • 当生命陷落时:与逆境共处智慧(1)

    ,大家在如何修持这件事上往往充满着各种偏见。我们借着洞见禅修()来练习正念,彻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思想。我们聆听禅学演绎的空义,接受挑战,和那开放而又广大无限的清明之心相连。金刚乘给了我们一种概念...修炼。  至于下一步该怎么做,只有看我们自己了。  最后我们会碰到的问题是,我们到底愿意放松执着到什么程度?  愿意对自己诚实到什么地步?  ◎数息、随息、观息一向是佛教常用的止念法门,然而主张“全...

    比丘尼佩玛·丘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4654457.html
  • 当生命陷落时:与逆境共处智慧(2)

    面对事实的三种方法。  第一种方法不对抗,概略地说就是止念与。静坐的时候,不论心裡冒出什么东西,我们都直接正视,称其为“念”,然后再回到当下纯然的呼吸之上。我们如此这般一次又一次地回归纯然的、不存...重担就会很快地轻松起来。  ■十三、扩大慈悲的圈子(精华语摘)  只有在开放、不评断的空性中,我们才会承认自己的感受。  只有在开放的空性中,  我们才不会卡在自己的现实里。 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看见...

    比丘尼佩玛·丘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34754458.html
  • 幸福之歌

    出来的。这只能去,去用心接受。这是不可思不可议的。 这颗心只能在人们之间以心传心地传承。传承中存在着的正法,将真理的慧命永续。 迦叶尊者真正理解了我的心。希望将这颗心能够不间断地永远保持...月、遇上雪。 幸福是从心中涌出来的 如果你去赏花,将与花相逢。如果你去红叶,便与红叶相遇。炎热的夏天去海滨游水,将与大海接触。冬天你又会与白雪邂逅。 读到这里您没有猛然间联想起什么...

    则竹秀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52454542.html
  • 释迦时代之外道

    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谓入初禅即是解脱,或谓灭觉灭观喜一心无觉无定生喜乐谓入二禅即是解脱,除念舍喜住乐护念一身自知身乐谓入三禅即是解脱,或乐灭苦灭先除忧苦不苦不乐护念清净谓入四禅即是解脱。(上...即可治心,瑜伽即苦行之一。等而下之,则苦行遍于外仪,乃戒之事,为禅之外行瑜伽精于,乃定之事,乃智之基本。苦行者去欲受戒其事已足,而沙门婆罗门乃有竞鹜新奇意在骇俗,食他信施以谋生活者。(邪命外道其最...

    汤用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1154788.html
  • 论唐代禅宗的“见性”思想佛教中国化过程之研究

    比较研究》,第三篇〈比较研究〉之部份。  (注 2) 以印度之瑜伽学派(Yoga School)为例,他们是要求个人之心灵与神相联合,上帝就在自己之前后、左右;而佛教则是根据因缘法,一切无常,...。  虽然,佛教的实践与印度传统的瑜伽(Yoga),有不可分之关系;但佛教之禅定(`Dhyana`)著重在反省、分析。(注 2) 从而到一切法空,空无有“处”即是“定”。瑜伽与禅定都是修心,练身之...

    李志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1354791.html
  • 尊者阿迦曼禅思的方法

    囊空如洗却抓不到窃贼。这就是烦恼的行径;它们行事手法高超,好让任何人都难以抓住它们,即使是头陀行比丘,他们并没有什么有¤值的财产,仍然会被他们抢夺─因为它们会偷走三摩地之心,直到他们空无三摩地与毗婆舍那(的智慧)。他们已经经历过这些,所以他们迅速地警告佛门同修和信众,当他们初步开始对佛教的教导和修习感兴趣,而且正追寻著戒律、法义和三摩地禅思时,要特别注意他们自己。耽忧烦恼会当著他们眼前,把法宝偷走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1654794.html
  • 新的唯识论

    、忧、喜、舍受。细心,不难审知。   客曰:虽复明此了别境识,所了实性、带质、独影境相。即如前之五识同第六识感觉照了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因何必于此时此处乃有如此如彼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之感觉?...托而彰显。实唯诸心相感相应,转似现所见法而已。而在离言证之现实中,唯是平等真觉,实无一相一名之可安立。现所见色如是,现所闻、嗅、尝、觉之声、香、味、触亦复如是。一橘如是,无数天地人物亦复如是。故知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40755129.html